您的位置:首页>频道 > 教育 >

培养“新医科”人才 在医学门类授予工学学位

2020-10-16 13:52:31    来源:科技日报

在天津医院康复科的治疗室里,63岁的脑出血患者徐宝钏正在借助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团队研发的人工神经康复机器人系统,依靠运动想象进行手腕功能康复训练。这个“纯意念控制”的人工神经康复机器人系统叫“神工”,核心技术就是脑机接口。

天津大学近年来在医工结合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瞄准医疗健康前沿问题,在“新医科”高地持续发力。9月26日,天津大学依托泰达医院、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中新国际医院,共建天津大学滨海直属医院体系,打造医教协同、医工融合的高水平三级甲等医院集成示范区,加快科技创新,促进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与医疗健康行业深度融合。

在医学门类授予工学学位

医工融合,即医学、工程的交叉融合,其创新发展离不开学科交叉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早在1978年,天津大学就开始了对医工融合的探索。“天津大学在国内首批创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启了医工联办该专业的先河。”天津大学医学部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何峰介绍道。2017年,天津大学成立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进一步促进工科、理科等传统优势学科与医学学科交叉融合,以医学需求为牵引,突破学科发展瓶颈,培育新兴学科生长点,规划良好学科生态。2018年,天津大学获批全国首个智能方向的医学类本科专业——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它是我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在医学门类中授予工学学位的本科专业。

“作为医工深度融合的学科,智能医学工程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兼具深厚数理基础、完备医学知识、掌握智能工程技术手段以及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临床转化创新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何峰介绍,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是把临床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生命健康全周期,布局医学与智能的交叉融合、转化创新。

其课程核心是医疗健康大数据的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决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精准医疗。此外,还包括虚拟现实、脑机接口等新兴智能人机交互技术。

何峰表示,医工融合需要人工智能、物联网、精密机械、电子信息等相关工程技术以及医学影像学、医学诊断学、医学信息学等医学技术的支撑;同时也需要智能医学应用的各种场景支撑;最基础的,则是要掌握数理、人文等相关的通识教育及医学基础知识。

医、教、研、产四位一体促医工深度融合

此次天津大学与滨海新区共建直属医院体系,打造集医、教、研、产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医院集群,从而促进临床转化能力,使院校深度融合、优势互补。

在临床科研方面,天津大学依托医工交叉基金,瞄准重点疾病和患病人群的重大需求,重点开展临床医学研究及相关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在智能医疗、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联合开展研发攻关;聚焦国家心血管病区域中心等核心基地建设,共建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智能医学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天津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构建国际化综合医疗新平台。

“在人才培养方面,近期天津大学将启动建设‘天津大学滨海国际医学院’,聚焦临床医学、救援医学、康复医学、智能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药学、生命科学等专业,着力培养一批高水平医生和复合型医工人才。”何峰表示。

学科及队伍建设方面,该校将加快推动心血管病、神经科、骨科等学科的建设,面向重症医学科、耳鼻喉头颈外科等相关领域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特色专科和优势专科。引进高水平医学人才,以学科发展带动医院整体发展。

信息化建设方面,天津大学依托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提升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互联网医院建设水平,实现病人信息自动化管理,解决数据应用、数据安全等问题。

关键词: 天津大学 人工神经

相关阅读